雷竞技2007年,经中国烹饪协会考察认定组认定,山西省获得“中国面食之乡”称号。山西面食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从可考算起,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,称为“世界面食之根”。以面条为例,东汉称之为“煮饼”;魏晋则名为“汤饼”;南北朝谓“水引”;而唐朝叫“冷淘”……。面食名称推陈出新,雷竞技因时因地而异,俗话说娇儿宠称多,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,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。
山西面食种类繁多,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、高粱面、豆面、荞面、莜面做几十种,如刀削面、拉面、圪培面、推窝窝、灌肠等。到了厨师手里,更被做的花样翻新,达到了一面百样,一面百味的境界。
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,可分为蒸制面食、煮制面食、烹制面食三大类。有据可查的面食就有280种之多。其中尤以“刀削面”名扬海内外,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。其他如大拉面、刀拨面、拨鱼、剔尖、河捞、猫耳朵、蒸、煎、烤、炒、烩、煨、炸、烂、贴、摊、拌、蘸、烧等多种。
莜面窝窝,也叫莜面栲栳栳。莜面栲栳是山西晋北、晋中、吕梁一带家庭主妇的拿手戏。大人们将一大块热水和好的面团放于手背上,夹于中指食指中间,放置光滑的瓷板上,用手掌在推一个、食指一挑一卷,筋薄透亮的一个个栲栳便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,大火蒸熟后莜麦香浓郁,口感劲道,搭配上丰富的料汁,让人胃口大开,直到现在,也常常回味起那个味道。
莜面窝窝用的是半烫面。面必须烫透了,烫不透就不会那么软和,还又不能全烫了,全烫了就没有那个挺拔劲,也就没骨头了,也就是吃在嘴里软硬正合适,老少皆宜,太软了就成浆糊了,没牙的老人吃合适。
这在晋北的忻州、定襄、五台、原平、代县一带是家常饭。主妇们将和好的面挤成枣样大小的剂子,两手同时从大案两头搓起,成细若香头的小鱼,蒸好浇上汤菜食之。若是时间紧,来不及搓鱼,便捏成很薄的红面壳壳。要么掰成块加菜拌食、要么切条,用鸡蛋、酸菜炒食,同样令人垂涎。过去村里孩子玩饿了,取一个红面壳壳,在里边倒一点盐醋,滴一点食油,从边上掰一块蘸点盐醋吃,吃到最后,盐醋、壳壳来个一口香,老百姓叫“油盐蘸窝窝”。
烧麦的制作工艺很是复杂,中餐的好吃在于各种作料的配合千变万化,早放一刻,晚放一分都有不同味道。制作时将羊肉绞碎,放入盆内,加花椒粉、盐、白酱油、姜末、蒙子拌匀,再将西葫芦、韭菜切细放入,加麻油拌成羊肉馅。最难的是做皮,老师傅们说:“烧麦好吃难和面,皮薄包馅打花难”。做皮就是将面粉加盐和清水拌匀,揉透搓成条,摘成面剂子擀成片,用擀面杖把面片压出花边,放入盆内盖上湿布,然后用每张面片裹上些许羊肉馅包成形似梅花的烧麦,上笼用大火蒸约15分钟可熟,取出即成,形似花瓣盛开的雪梅,皮软馅鲜,无腥膻味。烧麦难做,但味道好吃,皮子有薄又韧,馅料味美汁鲜。烧麦原来是山西农村有钱人家用作喜庆筵席的点心,现在虽然满大街卖的都是烧麦,可是多半都是粗制滥造,皮子粘口不说,一咬满嘴油,想吃到地道的却再不容易了。
花馍,也称“面花”,是中国面塑品。花馍同样以美味著名。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传统名点,因花式各样而命名。雷竞技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,已有1000多年历史,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。 闻喜花馍有“花糕”、“花馍”、“吉祥物”、“盘顶”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。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。在2012举办的“中国·闻喜花馍文化节”上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。
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。如春节蒸大馒、枣花 、元宝人 、元宝篮;正月十五做面盏、做送小孩的面羊、面狗、面鸡、面猪等 ;清明节捏面为燕;七巧做巧花( 巧饽饽 ) , 形如石榴、桃、虎 狮 、鱼 等;四月,出嫁女儿给娘家送“面鱼”,象征丰收 ;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“老虎头馄饨 ;寒食节上坟时用“蛇盘盘”以示消灾;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;婴儿满月做“囫囵”谓之“龙凤呈祥”、“猛虎驱邪”;老人祝寿用“大寿桃”等等。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。
山西大同的刀削面最为有名,可谓“面食之王”,它有内虚外筋、柔软光滑、易于消化等特点,与北京炸酱面、河南烩面、湖北热干面、四川担担面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。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,因其风味独特,驰名中外。刀削面全凭刀削,因此得名。用刀削出的面叶,中厚边薄。棱锋分明,形似柳叶;入口外滑内筋,软而不粘,越嚼越香,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。
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,色、香、味俱全,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,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,在品尝之后,都赞不绝口。一些本地游子,在回到家乡之后,都要先赶去削面店,去吃一碗刀削面,来解日夜思念之情。
剔尖又称拨鱼、剔拨股,是流行于晋中一带的传统经典面食。《传统面食》载,李世民的皇妹——八姑,赴绵山诵经修行,为乡民采药医病。一日,八姑为一患病老妪配药、做饭。和面时,软了加面,硬了加水,最后还是将面和得稀软。眼看锅中水开,八姑急中生智,随手拿起一块木板,将软面团放于板上,用一根筷子试着往开水锅中拨,竟拨出了一根根面条。煮熟盛碗老妪吃得上口,就问:“孩子,这叫什么?”八姑将“这”误听为“你”字,脱口说:“叫八姑。”老妪误听为“拨股”,从此就有了“拨股”面,就是最早的剔尖。后来剔尖渐渐流传开来,逐渐成为了山西人民饭桌上一份不可或缺的精致主食。
每次说到拨烂子、擦蝌蚪、剔尖的时候,我就会觉得,啊,我真的是个山西人,山西人对面是真的热爱,吃面的方式真的层出不穷。好吧,一说到吃的就想回家了。
揪片又称掐疙瘩,也是晋中民间传出的一种家常面。当地人讲究在婚嫁时男女双方在启程前必吃此面,名谓“岁数掐疙瘩”。结婚时的年龄为多少就吃多少片。这里的“片”是指半成品而言的,即用一小瓢面和好后擀成圆形,切开对折,然后根据岁数先切成大片,再将大片用手分别揪入沸水锅内,捞出后约半饭碗。吃此饭有岁岁平安之意。做揪片需先用面、水2∶1的比例和好面(水温为夏凉,春、秋、冬温),盖湿布稍醒。把面团揪成若干小面团,用拇指和食指将面团掐薄,揪成指甲盖大小的片。为使揪片不粘锅,不粘手,可蘸少许清水或食油。
饸饹是山西民间常做的一种家常面。也叫河漏面,做法简单,先把和好的面放入特制的饸饹床(当地人叫“捺把子”)内,反复泵压手柄,器具压迫使面条从饸饹床下方的许多小孔压出,待压到一定长度后用刀或薄铁片把面条截断,下进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。起面速度快,味道可口,而且颇具观赏性(乡巴佬进城啦)。
饸饹面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会比较陌生,甚至连名字都不容易念对,但在我们山西人日常生活里,却是一碗无论春夏秋冬,天天都要吃上一碗的面食。这碗饸饹面里有筋道爽滑的饸饹条,有鲜美适口、香味醇厚的菜和汤,还有这世上最熟悉又最想念的“妈妈的味道”,这碗面一辈子都吃不腻。
行家对山西面食作了这样的概括:“晋南的馍、晋中的面、晋北的糕”。在雁北,盖房要吃上梁糕,雷竞技乔迁要吃搬家糕,婚嫁要吃锣鼓糕,逢年过节要吃节日糕……雁北炸糕有“素糕”、“毛糕”、“脆炸糕”三种。素糕是把黍子去皮磨面,蒸成的糕,也叫“黄糕”;连皮磨面做成的糕为“毛糕”;将素糕包上馅儿,入油锅炸出的,就叫“脆炸糕”。做油糕最讲究做完糕后要留“糕根”,即在包完糕之后要剩一块素糕,把它捏成猪头状,即为“糕根”。预示有永远吃不完的糕。“好吃不过油炸糕”,可见这炸糕在晋北百姓生活中的地位。
稷山麻花是运城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。据说,麻花原是宫廷食品,传到民间是两股面条粘在一起的。清朝乾隆年间,稷山瞿店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,并制作销售,并不断改进技术,把原来的两股变成三股,拧在一起,炸成金黄色,细丝花纹很是喜人。现在的稷山麻花花样越来越多,有的麻花粘上瓜子仁、芝麻、冰糖、花生仁等,风味更佳。至今晋南民间仍将麻花作为馈赠亲朋的礼品,过节时也缺不了麻花,往往是一盘花生、瓜子和糖,一盘麻花放在炕桌上来待客。有时候,以麻花作主食,就上汤,也是一顿晚餐。可见麻花在百姓生活中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
锅魁是原平市的传统吃食,原名“锅馈”,是一家面饼铺的学徒偶然创制出来的。一日店主和师傅出去办事,徒弟便把做月饼剩下的面粉,加了点油酥,包点糖馅,压成鞋底样的饼子放入烤炉。师傅回来,见徒弟咬着个黄澄澄、香喷喷的饼子吃,拿来一尝,酥脆香甜,味道妙极。此后,便按徒弟的做法制饼,上市销售,生意兴隆。取馈赠之意,叫“锅馈”。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侵占北京,慈禧逃难路经原平时,县官邢夏林准备的筵席上就有“锅馈”。慈禧食之津津有味,听说此食叫“锅馈”,就信口赞道:“不错,不错,炉食之魁嘛!”从此把“锅馈”就改名“锅魁”了。
炸三道,又名砍三刀,流传于我省忻州地区的五台、定襄、原平、代县一带,因成形时在面上留有三道刀印而得名,是当地老百姓正月里的花样主食之一。炸制炸三道,以100克黄米面为例,需准备400克玉米面。不愿吃玉米面的可用白面代替,白面和黄米面做的口感更好。但是,从营养健康的角度考虑,保留一部分玉米面为好。辅料有:红糖80克,食盐、碱面适量,炸制用油500克。炸三道炸制前需要发面。发面方法和蒸馒头、蒸窝头一样,将黄米面、白面、玉米面放在盆内搅拌均匀,加入面酵子,用温水和面,和成面团,放置温暖处发酵。发酵后放适量碱中和酸味,再放入红糖和盐揉匀就可成形了。成形时,取面团于案板上,将面团搓成胳膊粗的条后按扁,约1厘米厚、10厘米宽,再间隔1厘米左右切成短条,然后用刀刃或顺条或横条轻轻切三道印子,就是炸三道的坯子了。炸制的要点是油温的掌控,不可过高,控制在六七成热为宜。生坯入锅后炸至红黄色时即可捞出。
炸三道是正月里早晚的主食,多与年馍、折饼、饺子、馏油糕等同馏,好让人选择,各取所爱。这样安排饮食,不仅花样多,看上去也很丰盛。炸三道色泽红黄,油香四溢,筋软顺口,风味独特,是农村娃一年一盼的面食。春节已经临近,吃厌白面、大米的人们,不妨炸制一些尝尝,一定会让你的春节别开生面,食趣横生。
山西面食文化博大精深,以“面”为原料精耕制作的美食不计其数,这里介绍的也仅仅是其中几种,还有很多种类来不及细说。所以说,山西拥有“中国面食之乡”的美称不是徒有虚名的!如果到山西不尝面食,就等于没到过山西。